第656章 託臣給陛下帶個話

第656章 託臣給陛下帶個話

嘉靖皇帝在路上前進時,不可能爲了接見一個嚴世蕃就停下,嚴閣老的兒子還沒這個資格讓皇帝駐馬。

所以一直到了大隊人馬中途停下休息的時候,嚴世蕃纔在引領下,得以上前覲見皇帝。

只見此時嚴世蕃悽悽慘慘,堪稱篳路藍縷的出現在衆人面前,嘉靖皇帝忍不住很嫌棄的皺了皺眉頭。

左右其他大臣也很無語,嚴閣老平日裡是怎麼教導兒子的?如此低端的賣慘,還想拿到這裡用?

這裡是廟堂朝廷又不是鄉間地頭,殊不知皇上最討厭失禮沒規矩的嗎?

嚴世蕃撲倒在皇帝面前:“臣知己身衣冠不整,有不敬之罪!只是接到聖旨後,立即馬不停蹄的趕來面聖,沒有時間整理。”

嘉靖皇帝念及這是嚴嵩的兒子,就問道:“怎會如此狼狽?”

嚴世蕃奏答說:“是臣眼疾身殘,行動不便,一時不慎從馬上掉落,不想這狼狽之像,污了陛下的龍目!”

兩旁衆人都很意外,這嚴世蕃居然沒有趁機告狀。

剛纔秦德威和嚴世蕃一起被留下,然後嚴世蕃就變成這模樣,想想就能猜出是誰幹的,可嚴世蕃竟然能忍住不說。

本來嘉靖皇帝是漫不經心的,但聽到回答後,就意味深長看了眼嚴世蕃。

好感度加了點,感覺嚴閣老這個兒子還是挺懂事的,知道識大體,不節外生枝的讓他這個皇帝爲難。

稍事休息後,君臣繼續向純德山前進。

再說起嘉靖皇帝這次南巡承天府,主要目的就是實地考察,最終確定父母二人到底要怎麼安葬。

第一種方案,父親獻皇帝陵墓北遷到京師大峪山,與蔣太后合葬;

第二種方案,父親獻皇帝陵墓不動並擴建,母親蔣太后梓宮南下,與父親合葬於承天府顯陵。

第三種方案,也是羣臣最主張、最省事的方案。兩邊誰也不用動了。獻皇帝繼續在承天府顯陵,而蔣太后在大峪山就地安葬,互相以對方衣冠合葬。

今日嘉靖皇帝到純德山,不僅僅是謁顯陵拜祭父親獻皇帝,也是實地考察的重要環節。

君臣抵達純德山後,沿着神道來到獻皇帝顯陵的祾恩殿,然後行三獻禮。

隨後嘉靖皇帝讓其它大臣、太監、武官、道士齊齊退下,獨自留在祾恩殿。

這一刻的朱厚熜是孤獨的,只是一個背井離鄉、父母雙亡、子欲養而親不待的凡人。

去年年底蔣太后去世對嘉靖皇帝來說,不僅僅是失去了至親,也是失去了唯一一個可以完全信任的人。

放眼宮廷內外,如今又有誰能讓嘉靖皇帝完全信任?

隨行的文武大臣站在殿外,默默的等待着皇帝出來,他們或許知道皇帝需要什麼,但他們給不了,也不敢給。

過了好一會兒,嘉靖皇帝從祾恩殿出來,向陵園外走去,其餘文武大臣在後面尾隨着。

嘉靖皇帝在純德山閒庭信步,又上馬環繞着轉了片刻,忽然他駐足不前,對羣臣問道:“爾等看來,此地山景如何?”

皇帝表面是問純德山的山景,但肯定不只是說山景,對大臣都心知肚明,肯定是藉着山景說雙親安葬問題。

但一時間沒有人接話,因爲回答這個問題實屬吃力不討好。

如果說京師大峪山比這裡純德山好,就是主張將顯陵北遷,在大峪山多修一個皇陵,那將極爲勞民傷財,尤其是當前國庫已經很吃緊了。

所以誰支持這個建議,誰就無異於那種支持“稱宗入廟”的奸臣,招致一片罵聲。

但如果說純德山這裡不錯,暗示顯陵留在本地,而嘉靖皇帝卻已經下決心把顯陵北遷到京師,那又是押錯寶,得罪皇帝自討苦吃。

畢竟以嘉靖皇帝對親爹的態度,誰敢保證嘉靖皇帝不想大興土木,在京師再造一個更宏大的皇陵?

所以說無論怎麼回答,都有可能吃力不討好,關鍵就在於嘉靖皇帝態度不明,有些人也不敢冒險。

嘉靖皇帝看着沉默的大臣們,嘆口氣道:“設若秦德威在此,必不致於無片言進獻。”

衆人:“.”

陛下你是不是忘了,是你親自把他排除在外的!

不然陛下你發十二道金牌急召秦德威過來,在此出面扛雷?

此時忽然有個上不了檯面的嚴姓尚寶司丞排衆而出,奏對道:

“臣看純德山,崇岡隱起,疊阜盤亙,如龍遊鳳躍,蜿蜒抱護,風氣完萃,全山萃鬱,青松碧幢交相輝映,實乃吉壤也!”

大臣們驚訝不已,開始重新審視這個其貌不揚的官二代。

沒想到此人即興而說,辭藻也是一套一套的,稱得上有才之人了。而且以卑官之身敢於主動御前奏對,膽魄也是非凡。

這口才,這膽量,有點像個縮水版的秦學士啊。

嚴嵩也愕然的看向兒子,知子莫若父,自家兒子剛纔肯定是上頭了。

他敢肯定,就是皇帝那句“設若秦德威在此”,把自家兒子刺激到了!最近自家兒子就聽不得這種話。

當然嚴世蕃不是傻子,他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無論如何,先吹捧一番純德山總不會錯,畢竟這裡埋着嘉靖皇帝的親爹。

然後根據皇帝的態度變化,走一步看一步吧。

果不其然,嚴世蕃的辭藻讓嘉靖皇帝聽起來很舒心,又對隨行道士陶仲文問道:“嚴世蕃說此地乃吉壤,老神仙以爲如何?”

陶仲文很討巧的答道:“蒙獻皇帝福廕,陛下得以榮登大寶,純德山焉能不是吉壤寶地?”

嘉靖皇帝又是長長的嘆了一口氣,彷彿吐出些抑鬱之氣,彷彿自言自語道:“大峪山那裡,略有些空寂。”

嚴世蕃彷彿抓住了一閃而過的機會,迅速又開口奏道:“純德山被漢水懷抱,又如飛龍起伏,實乃上天所賜福地也,大峪山其實略有不如!”

彷彿一個信號,其餘大臣們跟在嚴世蕃後面紛紛進言。

大家所說的內容只有一句話“純德山很好,顯陵不要動了”,這是很正義的進諫,可以節省大量人力物力財力。

帶領了朝議風向的嚴世蕃微微得意,對父親使了個眼色。

我嚴世蕃過去只不過是欠缺機會而已,若我能爲殿上臣,焉能讓秦德威專美於前?

看看今天陵墓之議,看看別人的跟風,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皇上最後下決心不遷顯陵,以後別人議論起來,這首功必定就是他嚴世蕃的!

不過嘉靖皇帝不知爲什麼,仍然眺望着遠方的漢水,還在猶豫不決,難以下定最後的決心。

隨行大臣並不多,就那麼幾個,唯獨禮部尚書張潮沒發表意見,就顯得非常醒目了。

嘉靖皇帝便狐疑的看向張潮,這種禮制大事上,禮部尚書不說話,就是最大的可疑之處。

等別人平靜後,張潮才進奏說:“今日秦德威牽馬執鞭,並非爲作怪,而是有話想要進言,所以挖空心思現身於御前。”

朝臣裡是個人就能猜出,今天嘉靖皇帝到純德山實地考察,肯定要議論雙親陵墓之事,所以想在前面也不奇怪。

嘉靖皇帝好奇的詢問:“秦德威又想說什麼?”

張潮繼續奏道:“秦德威不能前來,就託臣給陛下帶個話。大體就兩句,其一,純德山陵氣萬萬不可泄也!”

聽到這句,十分迷信的嘉靖皇帝莫名的悚然一驚。

如果將顯陵北遷,爲了移動父親獻皇帝梓宮,必將開挖顯陵地宮,會不會導致氣運散了?

張潮繼續奏道:“其二,太祖高皇帝定都於應天府時,皇陵並沒遷往應天府;其後京師北移時,孝陵也沒遷往京師。”

言外之意就是,太祖、成祖兩個最重要的祖宗都沒幹出遷親爹陵墓的事情。

所以不把親爹陵墓遷到京師,並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也不是不孝順。有兩個祖宗先例擺着,陛下你又何必執念於此?

秦學士“隔山打牛”傳來的兩句話,宛如醍醐灌頂又像是快刀斬亂麻,讓嘉靖皇帝從長達數月的猶豫不決中徹底解脫了。

隨即嘉靖皇帝神情舒展的對大臣們說:“皇考葬顯陵將二十餘年,一旦覆露於風塵之間,朕心不安,皇考、聖母不寧。故而朕已決意,父陵不遷,只在純德山改營擴建!”

衆人:“.”

所以他們一羣人說了這半天,最終還是不如秦德威託工具人傳的兩句話?

嚴世蕃只感覺悲愴莫名,自己在前面鋪墊了那麼多,本該自己獨攬首功,爲何最後一錘定音的還踏馬的是秦德威?

沒有說理的地方,嚴世蕃只能垂下頭,默默的退回到最後面,也是尚寶司丞本應該站的地方。

又聽到旁邊有人小聲議論說:“朝廷議事乃至於決斷,還是要看秦學士啊。”

嘉靖皇帝又對羣臣道:“朕欲將聖母梓宮南運至此,與皇考合葬,爾等以爲如何?”

首輔夏言想了想,還是奏道:“只是沿途地方又要整修一遍道路。”

蔣太后梓宮如果南下,那肯定也是最高的禮節待遇。沿途州縣又要重新修路。而且爲保護梓宮,可能動用上千人隊伍護送,對沿途州縣又是很大負擔。

今年皇帝南巡已經摺騰了一圈,蔣太后梓宮南下再折騰,北直隸、河南、湖廣沿途州縣只怕撐不住。

萬一這些中原腹地出現民變民亂,那不是打勵精圖治嘉靖皇帝的臉嗎?

嘉靖皇帝又對嚴嵩問道:“爾以爲如何?”

嚴嵩很恭順的答道:“只聽陛下聖裁,臣子竭力去做就是。”

嚴世蕃在心裡合計了一下,感覺自己機會又來了,又一次排衆而出,對嘉靖皇帝奏道:“臣想過此事,略有所得。”

嘉靖皇帝卻很有期待的先對禮部尚書張潮問道:“爾意又如何?”

張潮答道:“若行於陸路,聖母梓宮撼動於道路,搬運環節也多,時有傾覆之險,有傷陛下之孝心。

若陛下不急於一時,聖母梓宮可從水路南下。沿運河送至江水,再沿江而上到漢口,然後轉入漢水。”

雖然所費時間很長,但不用修路了,也不用再一次騷擾陸路沿途州縣了。

梓宮放在船上還有好處,不用搬來搬去了,比較體面。而且走水路的話,沿途安全係數更高,不需要那麼多護衛,節省沿途負擔。

大臣們在心裡盤算了一下,如果梓宮非要南下,走水路比走陸路還是好那麼一點點,正所謂兩害相權取其輕。

嘉靖皇帝考慮了片刻後,就準了:“可以如此,就走水路。”

只有嚴世蕃單眼圓睜,他想說的也是這些!但陛下卻先問了張潮,從張潮嘴裡先說了出來!陛下爲什麼不先問自己!

此時嘉靖皇帝纔對嚴世蕃問道:“爾有何話要講?”

嚴世蕃也是有點急智:“臣願請纓,先行去勘察水路,順道督促沿途州縣提前準備!”

從鍾祥出發,可以沿漢水南下,然後入大江,又轉運河北上回京師。

張潮張尚書猶豫了一下,然後也說:“秦德威自知不能前來,便託臣給陛下帶個話,也欲請纓勘察水路。”

嚴世蕃:“.”

嘉靖皇帝卻完全沒有任何意外神色,“水路之說,本也是秦德威想到的?”

張潮如實答道:“秦德威本想將其殫精竭慮之構思,盡數獻與陛下,怎奈無法前來,也只能託臣給陛下帶話了。”

帶你麻痹話!嚴世蕃急智還在,忍無可忍的進讒言說:“陛下明察,秦德威只是想借機順路回南京,將此差事視爲休假而已!”

嘉靖皇帝聞言便對夏言道:“既然如此,那就傳旨讓秦德威應了這個差遣,準他回南京。”

嚴世蕃差點當場吐血,自己明明說的是讒言,皇帝聽不出好賴話嗎?進讒言進到自己想吐血,這是什麼見鬼的體驗?

他還想說幾句:“陛下,這.”

嚴嵩立刻對嚴世蕃輕聲呵斥道:“你退下!哪有你這尚寶司丞說話的地方!”

嘉靖皇帝念及嚴嵩的好處,隨手施恩道:“嚴世蕃可以去工部做事,留於此地改建顯陵。”

猶豫了幾個月的待決事項都敲定了,難題也有了解決方案,嘉靖皇帝的鬱郁心情不說是徹底化解,也算稍稍舒暢起來。

在春日陽光裡,看看純德山的山景,再望望漢江水色,此情此景,需要一點文學來點綴。

這秦德威寫詩產量太多真的挺煩人的,可是猛然沒有了,又覺得少了什麼。

其餘大臣齊齊嘆口氣,他們一羣人今天干什麼來了?

我有個小心願,13年的老書新明朝均訂6988,差12個就是七千整,15年的老書大明官目前均訂9897,差103個就一萬了,強迫症看着真難受啊,大家有閒錢又沒訂過的,花個一兩塊訂閱幾章這倆老書,每人真不用多,人多力量大幫助推動一下這兩本老書數據湊個整數。

(本章完)

第321章 立場是非第677章 重臣名宿第228章 誰更好玩?第468章 本官可以相信你嗎?第740章 一人得道第847章 賊喊捉賊第622章 都是家事(中)第214章 最難消受第786章 風波起第235章 您怎麼不說話?第647章 遍地名人第322章 這事沒完!第391章 不裝了!第911章 底線第495章 十七歲的憂傷(下)第288章 到達京師今天明天請假和本書情況說明第282章 苦肉計(中)第254章 國公與府尹(下)第826章 責任重於泰山(下)第405章 秦德威不在!第382章 不要提這個名字!第504章 良心不安(求月票!)第708章 問鼎之輕重(下)第31章 羊入虎口(上)第865章 不服不行(求月票!)第86章 連這意識都沒有第440章 但他寫了一萬字!第756章 三岔口抉擇(下)第123章 買一送一第249章 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第415章 舌燦蓮花第22章 得加錢第801章 天人感應第75章 你們不用懂第737章 二選一第412章 被迫害妄想第567章 深挖根源第361章 內外紛紛說張家(上)第522章 狀元怎麼就是你?(上)第624章 壕無人性第703章 修身齊家第711章 做人的格局(下)第826章 責任重於泰山(下)第802章 身份標籤(求月票!!!)第615章 大洗牌(下)第246章 第一詩人的排面第558章 連鎖反應(下)今晚再請個假,明天開始挑戰雙更第564章 講理(下)第510章 他想搞事(求保底月票)第460章 我跟你們不一樣!第786章 風波起第472章 拿着雞毛當令箭(下)第144章 有話好好說!第132章 不服打個官司第94章 微操大師第753章 一條道走到黑(下)第90章 發帖和回帖第616章 雙學士第278章 天威難測(下)第656章 託臣給陛下帶個話第178章 才子和美人(上)第848章 勞民傷財第272章 籌錢和趕路第70章 鎮靜養氣第730章 捷報傳來之後第903章 最黑暗的一天第733章 水太渾了第382章 不要提這個名字!第816章 誰勸誰傻!第414章 流言不止第177章 九天之上第220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276章 天威難測(上)第770章 真正的重點第155章 會所採風(下)第725章 人在塞外飄到失聯(下)第633章 善後(下)第755章 三岔口抉擇(上)第773章 一面之詞(下)第167章 事情很不對勁第723章 一意孤行再請一天假第77章 業界殘酷物語第689章 小題大做第908章 敵進我退第822章 誰是秦德威?第637章 忠與奸(下)第220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641章 大火裡的人心第820章 你也瘋了?第85章 劫道的真多第48章 又一張欠條第940章 還是秦中堂靠得住第848章 勞民傷財第575章 主考官和故舊人們第644章 不敢問不敢說第881章 秦中堂的狗第813章 不只有青詞
第321章 立場是非第677章 重臣名宿第228章 誰更好玩?第468章 本官可以相信你嗎?第740章 一人得道第847章 賊喊捉賊第622章 都是家事(中)第214章 最難消受第786章 風波起第235章 您怎麼不說話?第647章 遍地名人第322章 這事沒完!第391章 不裝了!第911章 底線第495章 十七歲的憂傷(下)第288章 到達京師今天明天請假和本書情況說明第282章 苦肉計(中)第254章 國公與府尹(下)第826章 責任重於泰山(下)第405章 秦德威不在!第382章 不要提這個名字!第504章 良心不安(求月票!)第708章 問鼎之輕重(下)第31章 羊入虎口(上)第865章 不服不行(求月票!)第86章 連這意識都沒有第440章 但他寫了一萬字!第756章 三岔口抉擇(下)第123章 買一送一第249章 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第415章 舌燦蓮花第22章 得加錢第801章 天人感應第75章 你們不用懂第737章 二選一第412章 被迫害妄想第567章 深挖根源第361章 內外紛紛說張家(上)第522章 狀元怎麼就是你?(上)第624章 壕無人性第703章 修身齊家第711章 做人的格局(下)第826章 責任重於泰山(下)第802章 身份標籤(求月票!!!)第615章 大洗牌(下)第246章 第一詩人的排面第558章 連鎖反應(下)今晚再請個假,明天開始挑戰雙更第564章 講理(下)第510章 他想搞事(求保底月票)第460章 我跟你們不一樣!第786章 風波起第472章 拿着雞毛當令箭(下)第144章 有話好好說!第132章 不服打個官司第94章 微操大師第753章 一條道走到黑(下)第90章 發帖和回帖第616章 雙學士第278章 天威難測(下)第656章 託臣給陛下帶個話第178章 才子和美人(上)第848章 勞民傷財第272章 籌錢和趕路第70章 鎮靜養氣第730章 捷報傳來之後第903章 最黑暗的一天第733章 水太渾了第382章 不要提這個名字!第816章 誰勸誰傻!第414章 流言不止第177章 九天之上第220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276章 天威難測(上)第770章 真正的重點第155章 會所採風(下)第725章 人在塞外飄到失聯(下)第633章 善後(下)第755章 三岔口抉擇(上)第773章 一面之詞(下)第167章 事情很不對勁第723章 一意孤行再請一天假第77章 業界殘酷物語第689章 小題大做第908章 敵進我退第822章 誰是秦德威?第637章 忠與奸(下)第220章 不識廬山真面目第641章 大火裡的人心第820章 你也瘋了?第85章 劫道的真多第48章 又一張欠條第940章 還是秦中堂靠得住第848章 勞民傷財第575章 主考官和故舊人們第644章 不敢問不敢說第881章 秦中堂的狗第813章 不只有青詞